10月25日下午,同济大学李冰教授受邀在西区力学五楼901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氢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报告会由工程科学学院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特任教授李桂强主持。

本报告聚焦氢燃料电池技术如何突破瓶颈,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同济大学李冰教授分享其团队在燃料电池“芯片”即电极层面的重大科研进展与产业化成果。
作为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标委会秘书长,李冰教授展示了其团队如何从基础研究出发,直面“大功率、高可靠、长寿命”三大挑战。报告深入解析了其独创的“有序级联孔隙”构筑方法、“离聚物定向覆盖”新结构与“电极状态定向纠偏”新策略。该技术通过对孔隙结构的定向调控和三相界面的“鞍形”设计,精准解决了氧气传输和结构稳定性等核心难题。
这项源头创新已支撑未势等企业铂载量大幅降低,支撑东方电气等企业实现燃料电池万小时寿命的国内首次突破,并推动了“氢进万家”国家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是高校科研攻坚克难、赋能国家能源转型的典范之作。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参会师生就氢燃料电池技术等问题与李冰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和互动。整个讲座过程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师生们都受益匪浅。
报告人简介:
李冰,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A类)获得者,上海市东方拔尖人才,担任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主要围绕燃料电池电极界面传输与转化过程研究。提出了离聚物定向覆盖“鞍形”三相界面新结构,发展了水醇蒸发调控的有序级联孔隙构筑新方法,显著提升了气体传输效率,实现了0.8伏处高效电位下电流密度倍增;提出了湿焓状态协同寻优的电极状态定向纠偏方法,发明了抗自由基催化层设计的衰减抑制新策略,寿命国内首次突破1万小时。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中国中车、潍柴动力、长城汽车等20余家企业,并实现9件专利转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6项,中车重大项目等产学研合作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EES等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单篇最高他引950次,入选全球生涯科学影响力前2%榜单。出版著作3部,牵头制定国际团体IHFCA标准2部和行业标准1部;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创新发明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
撰稿人:王敏 许亮 沙盈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