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学科建设

“力学”一级学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学科由钱学森先生于1958年亲手创办,郭永怀、吴仲华、谈镐生、郑哲敏、林同骥、李敏华等30多位老一辈著名科学家曾在此任教。60余年来,本学科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先生的工程科学思想,在努力解决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同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毕业生中获选两院院士的有白以龙、徐建中、王自强、杜善义、吴有生、杨秀敏、范维澄、刘连元、任辉启、陈学东、刘合、陆夕云、汤超共计13位。毕业生晋升将军的有焦安昌、沈庆、敬应龙、周从直、吴宗淼、杨秀敏、陈作斌、胡成行、曹保榆、朱石坚共计10位。

本学科是国家首批重点一级学科,国家“211”、“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目前设置了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工程力学、生物力学、材料力学与设计、微系统力学、工程安全与防护技术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其中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是国家认定的重点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学科建有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应用力学研究所等,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共建空天飞行高温气动全国重点实验室、超常环境非线性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2023年陆夕云教授牵头获批全国力学领域高校牵头的首个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是国家理科(力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学科现拥有教职65人,其中正高48人,副高16人,讲师1人。博士生导师中伍小平教授、何国威研究员和陆夕云教授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职中长江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2名,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2名,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入选者14名。

“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过程中研究信息的获取、测试和控制技术等多知识体系交叉融合学科。为此,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始终围绕着“光、机、电、算一体化”等前沿方向展开,同时,积极面向国家(大)科学工程前沿的技术和工程中的科学问题,来实践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培养宽口径的理工复合型、工程研究型人才为基本方针。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学科,并设有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两个二级学科工学硕士点: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一个工程硕士点:仪器仪表工程;本科专业为:测控技术与仪器。其中“精密仪器及机械”为省级重点学科。

本一级学科点多年来不仅承担了大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基金)和国家863、973,部省级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以及产学研项目的研究,还在国家大科学工程(如: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等重大技术和高新技术领域展开研究。现主要研究方向有:精密计量与仪器;微微型机械及微细加工技术;纳米技术与仪器;现代传感与测试信息技术;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光电检测理论及技术;光电信息技术。

本学科的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制均为3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学制为5年,本-硕-博连读学制为8-9年。本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所有专业方向上都接收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免试研究生申请。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

本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点,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在三个专业方向上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分别为工程热物理专业(1987)、热能工程(2003)、制冷及低温工程(2003)。

本学科点与国际及港澳地区高校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与中国科学院所属广州能源研究所、工程热物理所及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在学科建设和本科生及研究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本一级学科现有教职工40名,其中2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授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目前在太阳能、生物质能、制冷、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热控、材料热物性测量、流动与传热、湍流燃烧、注蒸汽热采稠油、等离子体应用以及生物传热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现承担包括十一五支撑、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众多国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