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
——吴仲华
(1917年7月27——1992年9月19日)
吴仲华,中国著名的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创始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热工系(现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首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名誉主席,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工程热物理学报》主编等职。他所提出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氏通用理论”,为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总能系统理论,尤其是“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原理在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长经历
吴仲华,祖籍江苏苏州,1917年7月27日出生于上海的一个职员家庭,曾就读于格致中学。1933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附属中学(简称金陵中学),直至毕业。1935年,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吴仲华毅然北上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38年,吴仲华响应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组成)国防工作介绍委员会的号召,申请报考了陆军辎重兵学校,毕业后在新建的机械化部队短期服役。但是,由于该部队不能直接参加抗日,吴仲华深感失望。1939年,吴仲华返回学校(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习。并于1940年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
吴仲华爱好音乐,曾是清华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在清华大学一年级时,吴仲华认识了喜爱弹钢琴的同级航空工程系同学李敏华,他们志同道合,毕业后同时留校任教,于1943年结成伉俪。在57年的共同生活、工作中,他们相亲相爱,荣辱与共,两人又都荣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被传为佳话。
留学美国
1943年,吴仲华考取庚款留学生。1944年与李敏华一起途经印度赴美,一同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1947年,吴仲华以优异的成绩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科学博士学位。李敏华也于1948年成为麻省理工航空系第一位女性工程博士。由于系主任的推荐,吴仲华得以进入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美国宇航局NASA前身)刘易斯喷气推进中心成为一名研究科学家,从事航空发动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在NACA工作期间,吴仲华对叶轮机械流动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这些论文完整地建立了他独创的基于S1和S2流面模型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国际燃气轮机学术大会评论道:在五十年代初期,国际叶轮机械界发生了两件大事:计算机的发明和叶轮机械吴氏通用理论的创立,促进了叶轮机械的发展。这两件事又是密切相关,是吴仲华教授开创了叶轮机械三元流动数值仿真的先河,从此叶轮机械得到蓬勃发展。
1950年11月27日,吴仲华专程前往联合国会议厅聆听了新中国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会议上的发言。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听到新中国代表的声音,吴仲华夫妇十分兴奋,坚定了回归报效祖国的决心。1951年,为准备回国,吴仲华夫妇一同辞去NACA的工作,转去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大学(PIB),吴仲华任机械工程系教授兼热工组主任。
吴仲华、李敏华和他们的女儿
吴仲华提出三元流通用理论的NACA 2604技术报告
毅然回国
1954年8月1日,趁纽约机场的移民局办事处周日照例关门之际,吴仲华全家离开美国,以赴欧洲旅游为名,取道英国、瑞士、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前苏联,绕过了大半个地球回到祖国。1954 年底,他们回到了久别17 年的北京。李敏华专长于弹塑性力学,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工作。吴仲华应清华大学副校长刘仙洲先生邀请,任清华大学动力工程系教授兼任系副主任。
1956年,吴仲华在清华大学动力工程系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燃气轮机专业,任教研组主任。他在清华大学新建了工业热工专业(后改为工程热物理专业)。同年又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研究方向是燃气轮机(包括航空发动机)、冲压发动机(应用于导弹等)、内燃机,并任研究员、主任,并邀请从美国回来的吴承康、吴文、葛绍岩和从前苏联回国的纪家驹先生到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工作。
1957年吴仲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为院士),他积极参加全国科学发展规划制定。他倡议建立动力工程的基础学科—工程热物理学科,得到众多同仁的赞同。同年,新中国第一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他以“燃气轮机的研究”荣获二等奖。
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吴仲华院士领导的中科院实验室。
执教中国科大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吴仲华创建了物理热工系(设3个专业),并任首任主任,创建了工程热物理专业。当年,围绕着两弹一星的目标,我国面临着大量热物理问题亟待解决的艰难局面。首先是喷气动力中的热物理问题,还有一些围绕星、弹传热传质和燃烧等的热物理问题,所以建立这样一个系是大势所趋。中国科大南迁至合肥后,又发展成为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也相继成立。工程热物理学科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吴仲华远见卓识的体现。
曾就读于中国科大的吴仲华的学生吕文朝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吴先生曾说过一种提法,让我久久不能忘去,至今还记忆犹新。在一次和59级新生的见面会上,吴先生提出了培养"研究"工程师的概念。"研究"两字,道出了与一般工科院校的区别,体现了科大的特色。这也是对中国科大工偏理的解读,与现在的研究型大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吴先生所乐见的弟子,是能够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努力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出内在规律性,提出见解,从而指导实践的。
在中国科大任教期间,吴仲华亲自带领老师们制定了一整套教学计划,编写了工程流体动力学讲义,为学生们指定气体动力学和热力学课的教学参考书。吴仲华还亲自编写了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课的讲义,并登台授课。吴仲华上课讲解概念清楚、逻辑性强、语言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吴仲华在培养研究生期间对学生极为负责,亲自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他曾说过,交给学生做的,都是所里有人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工作的,或者是十分有把握的工作。由此可见,吴仲华给予学生的关爱和倾注的心血。
1983年11月,吴仲华先生卸任系主任。
科学的春天
1971年,文革中的吴仲华恢复工作后身体力行,积极在全国推广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在中国科大举行了全国性讲习班,亲自讲课,文革后又举办了一次,有国内近百位高级专家、教授参加。他将刚发展的应用任意非正交曲线坐标系统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计算程序包,全部无私地提供给国内研究所、工厂、高校等。他长期去沈阳、西安航空发动机工厂工作,进行发动机改型设计、试验、讲解三元流动理论、改型设计方法,为工厂、研究所培养了一批人才。吴仲华还受王震副总理委托,为引进的斯贝发动机(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在60年代中期采用吴氏通用理论研制的一种性能先进的涡扇发动机)找出路,积极地提出了斯贝发动机改为舰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装置等改型方案,开拓了我国自行研制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供热的先河。
1978年,在吴仲华等建议下,国家科委成立了工程热物理学科组,吴仲华任组长,领导制订全国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规划;成立燃气轮机专业组,吴仲华任副组长。同年,他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任第一任理事长。后又创办了工程热物理学报,任主编,从此工程热物理学科有了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场所和平台。
1979年,吴仲华率领一个由中国科学院、航空部、八机部等人员组成的9人代表团访问美国。这是他携家回归祖国后第一次重访美国,参加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燃气轮机大会,会议主席在几千人的欢迎大会上,专门提到了欢迎吴仲华教授参加大会;国际吸气发动机大会上我国代表发表了论文,国外代表认为吴仲华主持的叶轮机械设计方法是国际先进的设计方法。他率领代表团访问了美国宇航局(NASA),空军、海军等研究所,一系列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工厂,MIT、Berkery、Stanford等名校。美国政府、有关工厂等都十分重视他的访问,美国空军专门派了一个5人小组,事前、事后关注他的访问。美国GE公司专门派了两架6座总裁专机接送,升中国国旗欢迎,可见隆重之极,连正在研究的新发动机也允许他参观。在美国的华裔著名学者也十分热情接待,如林家翘、田长霖等教授、美国院士都在家中招待,在座谈中对祖国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这次访问收获甚大:了解了国际学术动向,结交了各方面人员,重新打开了国际学术交流之门。
创建工热所
1980年,吴仲华组织原力学所中部分工程热物理研究力量和其他人员,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并任所长。同年,他应邀为中央书记处讲课,提出总能系统、合理梯级利用能源、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等,事后证明这些思想对能源合理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他还为空军司令部讲解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在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他先后建成了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为了建压气机实验室,王震副总理派来了工程兵支援。建成后,国际专家参观时,都认为是国际一流的。作为课题负责人,他先后争取到联合国发展总署(UNDP)两次资助。他派出大量科研人员出国考察,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培养了大批研究生成为新生科研力量。在他的领导下,刚成立不久的工程热物理所很快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工程热物理研究中心,很多国际一流专家纷纷来所访问。
1981年2月13日,吴仲华出任中国科学院首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第五届学部委员大会上,吴仲华再次被选为主席团执行主席(共5人:严济慈、吴仲华、卢嘉锡、武衡、钱学森)。
1985 年在北京香山饭店,吴仲华主持召开了第7届国际吸气发动机会议,与会专家400余人,其中国外专家200 名左右,连尚未与我国建交的以色列国也来了几位专家,这是一次很成功的国际学术盛会,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国际学术威望。
1987年,吴仲华卸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被聘任为名誉所长。
抱病工作
1987年底,吴仲华被检查出身患肝癌。1988年初在上海做了肝癌切除手术后仍继续坚持工作,病房成了他的办公室,在病房内不断地给各方写报告倡议在国内开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等总能系统的研究。
1990年他应邀赴美(NASA提议)讲学4个月,系统地讲解了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由美国宇航局(NASA)录像,出版专著,并作为他们的培训教材;同时,还在NASA刘易斯发动机研究中心和辛辛那提大学作了两次短期讲课,应邀访问欧洲的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中心冯·卡门研究所(VKI)。
1990年12月30日,会同李敏华教授向国务委员、国家计委邹家华主任呈报“中国要尽快开始建造一体化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装置”的建议报告。
1991年,组织开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洁净煤发电技术的研究。
1992年4月,吴仲华从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位置卸任,当选为主席团名誉主席。7月,再次会同李敏华教授向中国科学院胡启恒副院长等领导提出“中国开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方面工作的具体建议”的关键性报告。8月1日,他最后主持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
1992年9月19日,吴仲华因病逝世,享年76岁。
中科大-工热所“吴仲华英才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是国家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简称工热所)是我国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重要的研究基地。吴仲华先生是我国工程热物理专业创始人,也是双方单位的创始人。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协同创新目标,促进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双向交流与合作育人,充分利用校所双方的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加强双方的全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按照“所系结合、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办学方针,联合创办、合作共建“吴仲华英才班”,共同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学科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
“吴仲华英才班”每年9月份从填报了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二新生中选拔,规模约30人左右。入选“吴仲华英才班”学生有资格获得“吴仲华英才班奖学金”;资助高年级本科生到工热所进行大学生创新研究计划、实习、完成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资助学生参加各类实习及科技创新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英才班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资助英才班学生参加国内外访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