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中国科大西区生命科学学院报告厅内掌声阵阵,“纪念钱学森先生百年诞辰”系列活动的第七场报告会在此举行,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郝诚之先生做了题为《钱学森院士与中国沙草产业》的报告。
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鹿明主持。鹿明对远道而来的郝诚之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代表中国科大向郝先生赠送了纪念品。
郝先生首先自我介绍说,作为一个陕北人,自己在内蒙古生活了四十多年,对内蒙古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用生动丰富的语言向现场师生描述了王维诗句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真实大漠景象,并引用钱学森先生的话说:“换一种思维看沙漠资源,沙漠其实也是一种财富。”郝先生说,内蒙古拥有世界上最大、保留最好的草原,也有保留最齐全、研究资料最全面的沙漠,有时间到西部去转一转、看一看,才知道生活应该怎样过,人生应该怎样过。爱我中华必须知我中华,不了解西部,也就不了解中华。
在谈到钱学森先生时,郝先生充满了感情。他动情讲述了自己与钱学森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他说,纵观钱学森先生的一生,追求的是八个字:“志在强国,心在富民”。他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事业做出特殊贡献,可谓志在强国;他用首创的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推动西部大开发科学实践、帮助农牧民用科学技术脱贫致富,指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可谓心在富民。现在,以“钱学森”命名的新星正在深邃的太空中凝视着我们,并以他博大精深沙草产业理论的科学思想之光,照耀着我们进军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征程。最后,郝先生说,我从西部来,寻找钱学森,此次来到合肥,收获很大,我愿意陪伴中国科大的师生们,脚踏祖国的大地,迎接东升的太阳,沿着钱学森先生描绘的沙草产业路线图,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前赴后继,奋勇前进。
本次报告没有PPT,没有讲稿,郝先生“放开说”:说语言,他用自身生动的实例讲解了蒙古语,并表示少数民族人民对于汉语非常重视,在蒙古族人民中,百分之八十既懂蒙古语,也懂汉语;说文化,他说,一所大学要有文化,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文化,那就没有长大,没有长大的民族就是“穿开裆裤的民族”;说大漠,他讲述了沙尘暴的来源,并说中国西部有沙是好事儿,并非坏事儿,中国西部的沙漠,既是水库,又是资源;说沙草产业,缅怀钱学森先生。郝诚之先生将一个崭新的内蒙古大漠形象、一个既豪放、又细腻的蒙古族人民的形象展现在师生们面前。报告赢得了在场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报告会结束后,学生代表走上台来,向郝先生献花。
郝诚之,男,汉族,1942年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196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系。先后任职于内蒙古党委、政协。现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草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大学中国沙草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内蒙古《政协经济论坛》执行主编,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他长期从事管理学、新闻学、人才学、政策学、经济学及名牌创建、沙草产业、地区形象、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是我国较有影响、西部脱颖而出的软科学研究者。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作品10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9项。代表作有《瀚海凭栏——郝诚之作品集》、《实用人才学》、《名人眼中的内蒙古》、《钱学森与西部开发》、《中华世纪坛的缺憾》、《西部大开发不能没有内蒙古》、《昭君文化是中华先进文化》等。
(工程科学学院/文 新闻中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