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季学期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及学生风采

发布时间:2018-01-25 浏览次数:1135

为了促进各实验室之间的沟通、活跃同学们的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同时建立各实验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学术交流平台,经流体力学专业的研究生导师讨论通过,20178月制定并设立了“流体力学研究生学术报告会”。本报告会主要邀请各实验室优秀研究生担任报告人,面向不同层次的研究生,每周举行一次。报告内容以学术研究为主,包括科研进展、文献综述以及经验分享等。在2017年秋季学期共举办了十二场报告会,吸引了工程科学学院、核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众多研究生参加。本报告会由国家“优青”入选者司廷特任教授主持。

研究生学术报告会海报及本学期报告人名单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阅读、写作和演讲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素养的十分重要方法。培根说过:“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通过本报告会的互动交流,同学们掌握了学科领域基础知识,了解了学科研究方向前沿动态,不仅能够帮助个人凝炼研究方向,培养科研兴趣,思考所研究课题的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还能够锻炼个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总结、学习和交流的科研能力,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创新思路和有效帮助。

本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受到我校研究生创新计划、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下学期将继续举办,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积极参与。

学术报告会现场及研究生风采

附研究生报告会学术总结:

1、梁煜的报告题目是“汇聚激波冲击下界面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通过在激波管中开展一系列激波和界面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揭示了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在惯性约束核聚变、超新星爆发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等方面的重要应用前景,同时揭示了界面不稳定性在涡动力学和湍流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学术意义;

2张成瑶报告了“流动中柔性板的流固耦合研究”,介绍了生物体内的流固耦合现象、柔性结构的运动变形特性以及游动和飞行生物的运动,对认识自然界中相关的现象、理解生物形态进化的本质以及指导仿生设计和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

3、刘爽通过开展“对撞射流和热对流系统的不稳定性研究”,介绍了平面等温对撞射流的不稳定性,得到了射流速度幅值对称和弱非对称时系统的分岔过程,观察到新的流态,发现系统对速度幅值的微小不对称很敏感,并通过模型方程定性描述了系统的非线性演化,进一步讨论了含NOB效应RB对流的不稳定性;

4石晓峰主要介绍了激波反射的流动结构和各类型间的转变条件,涵盖了规则反射和马赫反射,指出在定常流动下马赫反射和规则反射之间的转变临界条件有两种,发现激波反射在双解区内存在迟滞现象,双解区内马赫反射相对规则反射更加稳定,而在运动激波反射中转变临界一般唯一;

5、张赋的报告题目是“汇聚激波诱导界面不稳定性研究”,采用楔形激波管生成汇聚激波,实验研究了汇聚激波冲击下极小特征单模界面的演化,得到了流场减速现象引起的RT效应及小初始振幅下的RT反相现象,发现三维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RT反相,并通过数值研究进一步探讨RT反相现象,获得了中等振幅时出现振幅为0的临界状态,给出了临界初始振幅-波数曲线,证明了波数截断及指数律衰减特性,并采用Bell模型成功预测了阈值波数;

6、朱阳开展了“液滴与物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选择球面形状固壁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液滴与其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行为,发现球面效应能够影响液滴的铺展和回缩动力学行为,并给出了定量分析,同时改变球面和液滴的相对大小以及撞击速度会发现四种不同的模态,通过理论分析能够很好地预测四种模态的转化边界,最后对于液滴撞击可移动小球的流固耦合问题也进行了研究,理论分析预测了流固耦合问题中液滴在球面上的最大润湿面积,并给出了液滴在铺展以及回缩阶段的时间尺度;

7、彭泽瑞数值研究了自主推进柔性板的集群运动,通过对包含两个或多个自主推进物体的流-固耦合系统进行研究,发现仅通过以流动为媒介的耦合作用系统便能够自发地形成稳定且有序的队形,同时自主推进物体能够从特定的结构中获得推进速度和效率的提升,进一步分析了结构形成和稳定的流体力学机制,这些成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游动和飞行中的自组织行为;

8、杜和伟研究了复杂界面形态的润滑理论,同时考虑界面倾角和流量情况下推导出了完整的二维大倾角带流量的润滑方程,并求解了二维平板提拉问题的毛细间断、颈口、LLD液膜等定常结构,并实现了大倾角、翻转等复杂界面形态的求解,另外对于三维定常的液膜、气膜尾部锥形结构,将接触线模型融入润滑理论,得到了描述该结构动力学特性的自相似润滑理论,同时进行了一定的数值模拟以及实验来佐证理论的正确性;

9、王德鑫以航空航天所涉及到的极端复杂流动为背景,对具有激波、湍流漩涡分离、射流、复杂壁面等因素的流动的大涡模拟研究做了介绍,内容涵盖了跨声速、超声速、高超声速范围,对跨声速翼型抖振问题做了深入的机理分析,解释了超声速反向喷流的流动演化,分析了压比条件对同轴射流的影响,描述了高超声速隔离段的激波振荡现象,以及深入研究了V形溢流口激波干扰问题,着重讨论了这些问题中的一些流动机理,并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0、杨剑挺以“基于博士研究课题的交流”为题现身说法,阐述了文献阅读在博士课题研究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指出选题、了解课题背景、寻找课题切入点、突出课题创新点、总结概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等多方面都需要文献阅读做支撑,而在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时,通过文献阅读可以寻找灵感;

11、穆恺以“流动聚焦及同轴流动聚焦研究”为题介绍了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包括流动聚焦、同轴流动聚焦以及主动激励作用下的流动聚焦三大方面,涉及了研究背景和现状、个人工作的创新点等,获得了不同的流动模式,分析了锥形失稳的机理,发现了滴模式的非线性特性,同时也分析了射流/滴模式转换,并从界面耦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同轴射流的破碎和模态间的转换,详细研究了激励频率、振幅、扰动相和扰动波形对射流破碎的影响,这些成果对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12、张星辰开展了“可压缩剪切流的稳定性与噪声研究”,采用LESPSE以及KirchhoffL-G声比拟方法,研究了基于LES的平均流,获得湍流情况下失稳波的演化,详细介绍了结合声比拟得到失稳波的演化(线性和非线性)对远场噪声的贡献以及与失稳波相关的噪声机理,还介绍了通过构建线性、弱非线性声源模型定性定量对比热效应的影响,给出了一种可实现的基于线性PSE模型的伴随优化噪声控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