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子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斩获佳绩

时间:2024-08-14浏览:10

8月4日至7日,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来自全国130所高校的299支决赛入围队伍以及25支“康菲”杯产业命题赛道决赛入围队伍在这里展开了两天的创意比拼。我校学子在本次竞赛中斩获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我校参赛师生风采

本届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包括项目路演和现场答辩两部分。大赛以“绿色赋能,‘源’梦未来”为主题,自2024年3月份启动以来,共收到629所高校的7044件参赛作品,海外21个国家和地区的142件作品,以及667件产业赛道作品,吸引了53000余名优秀学子报名参加,不论是从参与高校还是作品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校党委书记、教育部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舒歌群代表教指委在闭幕式上致辞。

校党委书记舒歌群在闭幕式上致辞

此次我校作品《“碳锁”——面向工业废气“固碳-发电”的新型锂二氧化碳电池》斩获特等奖,团队成员为张卓君、颜爱晶、赵泽晖、郝雅森、邱腾辉、严高峰。我国工业级二氧化碳废气排放占据主导地位,开发一种新型二氧化碳捕集与转化技术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碳锁”项目开发一种面向工业废气捕获利用的新型锂-二氧化碳电池系统,“减碳”的同时产生具有高经济价值的高纯碳酸锂,并实现“供电”,真正实现了“减排-节能-增收”三效合一。基于可溶性中间物调控和新型流动体系设计,固碳效率为每平米电极固定15升二氧化碳,初步实现长效固碳-供能1000小时。本作品的开展将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为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快速达成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我校作品《“随机而动”耦合工业余热的组分可调卡诺电池》获得一等奖,团队成员为姚禹、张美妍、杨雨卓、邱腾辉、孙孝存、何锦涛、吴子睿。工业碳减排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目前工业余热浪费严重,低品位工业余热利用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随机而动”项目提出了一种耦合工业余热的组分可调的卡诺电池,通过使工业余热作为卡诺电池低温热源,实现了低品位预热的高效利用,并显著提升了储能效率。基于余热、环境及负荷的波动下的卡诺电池运行状态,热泵循环和热机循环的组分的调节实现了工质物性与充-放电需求的系统性匹配,优化了系统的全工况运行性能。本作品可以提供可定制化、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更好地适应不同工况和能源特性,有望成为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闭幕式现场

本届活动同时评选并公布了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百篇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获奖名单,来自全国各地40余所高校的获奖代表参加了颁奖仪式。我校刘宜新的《温度和热流独立调控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入选优秀论文。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百篇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活动由教育部能源动力类专业教指委主办,中国科大牵头、兄弟高校共同组织。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以“节能减排、绿色能源”为主题,紧密围绕国家能源与环境政策,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大学生竞赛。我校在校团委的指导下,由工程科学学院牵头,积极备赛,举办第十届中国科大节能减排创新大赛对参赛项目进行筛选。此外,中国科大和安徽省能源研究会联合主办了“蔻享学术杯”第一届安徽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来自全省的参赛作品搭建了相互学习的平台。在此次全国大赛中,安徽省高校表现优异,共斩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66项。

(工程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