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工会
    • 现任领导
    • 学院党委
    • 院办公室
    • 历届领导
    • 规章制度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教学委员会
    • 人才引进委员会
    • 学生工作委员会
  • 系别设置
    • 近代力学系
    •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 教育培养
    • 人才培养
      • 科技将军
      • 两院院士
    • 学科建设
      •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文档下载
    • 院实验教学平台
  • 师资队伍
    • 副教授 - 工程与材料...
    • 副教授 - 热科学和能...
    • 副教授 - 精密机械与...
    • 副教授 - 近代力学系...
    • 教授 - 工程与材料科...
    • 教授 - 热科学和能源...
    • 教授 - 精密机械与精...
    • 教授 - 近代力学系(5...
    • 院士
    • 教授
    • 副教授
    • 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 大师讲席教授
  • 党建园地
    • 党务问答
    • 党务知识
    • 文档下载
  • 学生工作
    • 新闻中心
    • 奖学金
      • 助学金
      • 奖学金
    • 院团委
    • 院学生会
      • 学生会概况
    • 院研究生会
      • 研究生会概况
  • 招生就业
    • 本科生招生
    • 研究生招生
    • 就业信息
  • 科学研究
    • 学院级重点实验室
    • 校级科研机构
    • 院、省、部级科研机构
    • 科研动态
    • 科研机构
    • 科研获奖
    • 项目及专利

金红光院士做客工程科学论坛 阐释“多能互融能源系统”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24浏览次数:10

9月2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金红光应邀在西区力学五楼901会议室,为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吴仲华英才班本科生和全体研究生作了题为“多能互融能源系统”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同时作为《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导论》课程的开篇第一课,由工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裴刚教授主持。

 

金院士围绕我国能源利用现状与挑战、能源转化的能质能势原理,以及能源的有序转化与多能互补方法三大主题,系统阐述了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及碳排放问题,并提出从能源源头实现提质增效与降碳的创新路径。他首先结合国家能源革命与“双碳”目标,剖析了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等低碳转型关键环节所面临的挑战,强调了构建多能互融系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后,金院士深入解析了能量、能质、能势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并结合燃料化学能利用与聚光太阳能利用两个典型案例,生动阐释了能质能势理论的实际应用。最后,他通过无火焰燃烧、太阳能-燃料源头互补系统等前沿案例,进一步展示了能的有序转化与多能互补方法的科学内涵与技术潜力。

在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金院士就聚光太阳能利用途径、光谱辐射能量梯级利用、燃料化学能高效转化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师生反响热烈。

报告人简介:

金红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期致力于热力学与能源动力系统理论方法研究。创立了燃料化学能梯级利用及多能源互补的能质理论,提出了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等创新系统;揭示了燃烧过程中CO₂定向迁移的新机制,开拓了化学链燃烧动力系统的CO₂捕集新途径。在燃料化学能有序释放、聚光太阳能热化学发电、无火焰燃烧等方向取得多项原创成果,为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与温室气体控制作出重要贡献。现任国际期刊Applied Energy、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的Subject Editor、Guest Editor及编委。曾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2014–2025)。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撰稿:王敏、赵斌、许亮)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路443号
邮编:230027电话:0551-6360773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程科学学院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