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14日,第二届流体界面不稳定性与多介质湍流专题研讨会在合肥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和中国力学学会激波与激波管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极端流动的多过程问题研究”基础科学中心、空天飞行高温气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离子体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并得到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航工业气动力热环境预测与验证联合技术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物理气体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等单位的协办支持。
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40多家高校与科研院所的14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合肥,围绕国家重大工程中的流体界面不稳定性与多介质湍流混合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开幕式由大会主席、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喜胜研究员主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吴恒安教授代表大会主办单位致欢迎辞。他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与学术传承,并强调了高水平人才队伍在学院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吴恒安指出,界面、不稳定性与湍流本身都是极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其耦合研究更为复杂艰巨,凸显了本届研讨会的高端性与重要性。他期待与会专家通过深入交流,共同推动该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罗喜胜研究员指出,本届研讨会汇聚众多领域专家,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与学科前沿进行专题报告与深入研讨,旨在从源头上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他强调,基础研究应深入实践、服务国家战略,充分释放其潜在价值,希望与会专家广泛探讨,推动更多标志性成果的产生。
在大会邀请报告环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蒲昱东研究员、北京大学肖左利教授、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王立锋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难生教授分别作了题为《间接驱动激光聚变实验研究进展》《SPH方法及其在柱几何RM不稳定性数值模拟中的应用初探》《激光聚变高压缩内爆研究挑战和进展》《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增长及湍流混合演化》的学术报告。专家们围绕流体界面不稳定性与多介质湍流前沿科学问题,结合国家重大科研需求,从实验方法、数值模拟、极端条件下湍流演化与混合机理等多角度,系统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技术,为领域内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提供了重要参考。邀请报告分别由北京理工大学滕宏辉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司廷教授主持。
随后,来自全国多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先后作专题报告,围绕界面不稳定性、湍流混合及相关实验诊断与模拟方法等议题进行广泛交流,全面展示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本次研讨会为期三天,共安排4场大会邀请报告、26场专题报告,以及20余份海报展示,内容涵盖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多介质湍流、可压缩湍流、含物理化学过程的复杂流动、流动显示与测量技术、可压缩流动高精度模拟、机器学习在多介质湍流研究中的应用等多个重要方向。
会议还专门组织以“高能量密度流体界面不稳定性研究的挑战、前沿与机遇”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为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未来研究方向、促进高能量密度流体力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在专题研讨会环节,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张又升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相关研究背景和问题的重要性。随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邹立勇研究员、北京大学肖左利和赵耀民研究员、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范征锋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蒲昱东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难生和丁举春教授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分别从实验设计、数值模拟及理论建模等方面分享了最新研究思路与方法。与会专家围绕流体界面不稳定性与多介质湍流的核心科学问题,深入探讨了极端条件下的实验挑战、前沿计算手段及理论解析路径,为推动学科交叉与基础研究成果向国家重大工程应用转化提供了有益经验。最后,司廷教授作总结发言。最后,司廷教授作总结发言。他回顾了老一辈科学家“两弹一星”的奉献精神,指出激光聚变研究在当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亟需要科研人员齐心协力、联合攻关。他表示,研究团队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关键科学技术突破,为我国重大科技事业发展和战略工程建设作出贡献。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多层次、多方向的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高校、科研院所与工程应用部门之间的合作,对解决国防、工业等国家重大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并将为整个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工程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