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工会
    • 现任领导
    • 学院党委
    • 院办公室
    • 历届领导
    • 规章制度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教学委员会
    • 人才引进委员会
    • 学生工作委员会
  • 系别设置
    • 近代力学系
    •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 教育培养
    • 人才培养
      • 科技将军
      • 两院院士
    • 学科建设
      •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院实验教学平台
  • 师资队伍
    • 副教授 - 工程与材料...
    • 副教授 - 热科学和能...
    • 副教授 - 精密机械与...
    • 副教授 - 近代力学系...
    • 教授 - 工程与材料科...
    • 教授 - 热科学和能源...
    • 教授 - 精密机械与精...
    • 教授 - 近代力学系(5...
    • 院士
    • 教授
    • 副教授
    • 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 大师讲席教授
  • 党建园地
    • 党务问答
    • 党务知识
    • 文档下载
  • 学生工作
    • 新闻中心
    • 奖学金
      • 助学金
      • 奖学金
    • 院团委
    • 院学生会
      • 学生会概况
    • 院研究生会
      • 研究生会概况
  • 招生就业
    • 本科生招生
    • 研究生招生
    • 就业信息
  • 科学研究
    • 学院级重点实验室
    • 校级科研机构
    • 院、省、部级科研机构
    • 科研动态
    • 科研机构
    • 科研获奖
    • 项目及专利

中国科大在火星气电池温度调控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25-05-14浏览次数: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谈鹏教授团队在火星原位能源利用领域取得进展,首次揭示了锂-火星气体电池(LMGBs)的温度调控机制,为下一代深空探测能源电池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石。相关研究成果以“Deciphering Temperature-Governed Processes of Lithium-Mars Gas Batteries”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火星具有复杂的自然环境,包括含有多种气体的火星大气以及剧烈的温度波动。锂-火星气体电池因可直接利用火星大气释放电能,被视为未来火星基地的供能技术。然而,电池在宽温域下的反应路径复杂、界面易失效等问题制约其应用。本研究揭示了温度通过调控“两电子-四电子反应路径竞争”和“固态产物生长模式”主导电池性能,且低温下容量衰减的关键因素来源于过量无定形碳导致的界面钝化。

研究团队发现,温度能够驱动反应路径切换与界面重构。温度升高时,电池放电反应从生成固态碳的四电子路径(4Li⁺+3CO₂+4e⁻→2Li₂CO₃+C)转向生成气态一氧化碳的两电子路径(2Li⁺+2CO₂+2e⁻→Li₂CO₃+CO),反应动力学提升两倍。充电过程中,高温环境激发单线态氧等高活性物质生成,使碳酸锂分解效率提升。高温下碳酸锂以孤立三维结构生长,界面二氧化碳浓度相较低温提升四倍,可破解低温界面窒息难题。基于上述机制,团队提出了温度自适应充电协议,在火星昼夜循环中,利用日间高温触发高效分解模式,夜间低温启动保护性慢充策略。通过抑制无定形碳生成、优化固态产物形貌,提高电池功率,可支持火星车夜间持续行驶。

图:不同温度下锂火星气电池性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肖旭博士后为论文第一作者,谈鹏教授为通讯作者。本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会以及中国科大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505676

(来源:中国科大新闻网)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路443号
邮编:230027电话:0551-6360773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程科学学院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