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工会
    • 现任领导
    • 学院党委
    • 院办公室
    • 历届领导
    • 规章制度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教学委员会
    • 人才引进委员会
    • 学生工作委员会
  • 系别设置
    • 近代力学系
    •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 教育培养
    • 人才培养
      • 科技将军
      • 两院院士
    • 学科建设
      •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文档下载
    • 院实验教学平台
  • 师资队伍
    • 副教授 - 工程与材料...
    • 副教授 - 热科学和能...
    • 副教授 - 精密机械与...
    • 副教授 - 近代力学系...
    • 教授 - 工程与材料科...
    • 教授 - 热科学和能源...
    • 教授 - 精密机械与精...
    • 教授 - 近代力学系(5...
    • 院士
    • 教授
    • 副教授
    • 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 大师讲席教授
  • 党建园地
    • 党务问答
    • 党务知识
    • 文档下载
  • 学生工作
    • 新闻中心
    • 奖学金
      • 助学金
      • 奖学金
    • 院团委
    • 院学生会
      • 学生会概况
    • 院研究生会
      • 研究生会概况
  • 招生就业
    • 本科生招生
    • 研究生招生
    • 就业信息
  • 科学研究
    • 学院级重点实验室
    • 校级科研机构
    • 院、省、部级科研机构
    • 科研动态
    • 科研机构
    • 科研获奖
    • 项目及专利

青春因奋斗而出彩|2023年度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安徽省“最美大学生”侯远震

发布时间:2023-11-27浏览次数:1365


11月18日,宝钢教育基金会2023年度工作会议暨宝钢教育奖颁奖仪式在上海举行,我校工程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侯远震荣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宝钢教育奖历经33年发展,始终坚持尊师重教、奖掖人才的初心,被公认为我国高等院校中分布面广、荣誉度高、深受师生看重的全国性奖项。经评审委员会现场评审,本年度有15名本科生和10名博士生获得“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侯远震名列其中,为学校争得荣誉。

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颁奖,右起第六为侯远震同学

侯远震与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蒋一、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曾长淦教授和学工部老师合影

与此同时,11月17日,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公布2023年安徽省“最美大学生”评选结果,在学校申报、资格审查、线上评审、专家组会评、评委会评审的基础上,评选产生安徽省“最美大学生”10名、“大学生年度人物”10名、“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10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侯远震获得2023年度安徽省“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并被推荐参评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2023年度安徽省“最美大学生”侯远震

深学笃行的学习者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侯远震深知学习对他而言是最重要的事情。2019年,侯远震从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本科毕业,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近代力学系硕博连读。他秉承近代力学系首任系主任钱学森先生“物理力学”学术思想,致力于从微观尺度预测材料的宏观力学行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传统材料的污染和能耗问题,探索后塑料时代结构材料的理性设计新范式,多篇研究成果发表于ACS Nano和Nano Letters等国际纳米科学领域顶级期刊,入选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亮点成果和期刊封面论文,荣获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力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报告奖,被多家主流科研媒体宣传报道,被评价为“极其杰出的工作,开辟了相关研究领域新视野”,被国际知名学者多次大段重点图文引用并作为通过多尺度力学和界面工程调控纳米纤维素材料力学行为的典范。

近期,侯远震与合作者成功突破了多种低维纳米结构材料高效宏量制备和转化的技术瓶颈,极大促进了相关材料体系的应用前景。基于物理力学的理性设计研究为探索具有变革性和颠覆性的高性能材料设计方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极大拓展了后塑料时代微纳结构材料的应用前景。

赋能升级的实践者

 “一朝沐杏雨,终生念师恩”。侯远震由衷地感激自己的导师、2020年度“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吴恒安教授对他科研道路的指导与帮助,并以实际行动赓续了师道传承。

与导师、2020年度“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吴恒安教授合影

在新工科背景下,力学作为桥梁和主线对工程科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起到关键的基础支撑作用。侯远震从研究生入学起便立足于多尺度力学和定量化建模,揭示了氢键行为-微观界面-宏观力化学行为的跨尺度关联,基于非共价界面的微结构力学调控,与跨学科团队合作创制高性能纳米纤维素工程结构材料,并提出高效转化利用新方法,具有重大的产业化前景,实现了从力学基础研究到工程实际应用的跨越,践行了钱学森先生“物理力学”思想和“工程科学”理念,部分研究成果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3项。

激流奋进的传承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2022年侯远震被安徽省团委、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等12家单位联合评选为“安徽省十佳大学生”,2023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推荐为“安徽省研究生创新之星”并主持安徽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基于物理力学的纳米纤维素材料高效制备和强韧设计新范式》。

身为近代力学系博士班副班长的侯远震,平时主动协助班主任和班长管理班级日常事务,参与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经验交流会、科研就业分享会、三河古镇参观学习、班级羽毛球比赛等班级活动,积极为师生服务。他曾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在经验交流会上,他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心得,并以自身科研方向的转变经历总结出其中不变的研究方法与基本的力学原理。他作为队长组织和带领班级参加了学院“喜迎党的二十大、青春谱华章”拔河比赛并获得第四名;在第三届全国损伤与断裂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讨会中同时担任分会场联合主席、组委会成员、会务组秘书和会议志愿者,协助大会主席成功举办了规模近千人的重要学术会议。

 “致吾知于无央,充吾爱于无疆”,这是侯远震的人生格言,意在时刻激励自己勤奋自强,发掘知识的宝藏,永不停止学习。作为当代青年,他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愿秉持科学研究的初心和使命,用科技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星辰高远、大海辽阔,相信侯远震以及和他一样的有志青年一定能够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工程科学学院)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路443号
邮编:230027电话:0551-6360773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程科学学院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