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工会
    • 现任领导
    • 学院党委
    • 院办公室
    • 历届领导
    • 规章制度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教学委员会
    • 人才引进委员会
    • 学生工作委员会
  • 系别设置
    • 近代力学系
    •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 教育培养
    • 人才培养
      • 科技将军
      • 两院院士
    • 学科建设
      •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文档下载
    • 院实验教学平台
  • 师资队伍
    • 副教授 - 工程与材料...
    • 副教授 - 热科学和能...
    • 副教授 - 精密机械与...
    • 副教授 - 近代力学系...
    • 教授 - 工程与材料科...
    • 教授 - 热科学和能源...
    • 教授 - 精密机械与精...
    • 教授 - 近代力学系(5...
    • 院士
    • 教授
    • 副教授
    • 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 大师讲席教授
  • 党建园地
    • 党务问答
    • 党务知识
    • 文档下载
  • 学生工作
    • 新闻中心
    • 奖学金
      • 助学金
      • 奖学金
    • 院团委
    • 院学生会
      • 学生会概况
    • 院研究生会
      • 研究生会概况
  • 招生就业
    • 本科生招生
    • 研究生招生
    • 就业信息
  • 科学研究
    • 学院级重点实验室
    • 校级科研机构
    • 院、省、部级科研机构
    • 科研动态
    • 科研机构
    • 科研获奖
    • 项目及专利

巧聚合力 治沙成田 ——我校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赴内蒙古乌海沙漠土壤化基地开展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3-09-26浏览次数:660


 9月22日至24日,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36名同学在工程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吴恒安、院党委副书记牟玲和英才班班主任范煜、王胜的带领下,赴内蒙古乌海的沙漠土壤化基地开展体验式研学活动。同学们在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志坚教授团队的指导下进行了学习交流和劳动实践,对沙漠土壤化治理的力学机理、技术路线与实施成效均有了深刻的认识。

  “幽燕沙雪地,万里尽黄云”。23日上午,在乌兰布和沙漠,漫漫黄沙、大漠风光让同学们感到震撼,而在沙漠中的这片“绿洲”则更让同学们印象深刻。在易志坚教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这片在大漠中的“绿洲”。玉米、高粱、向日葵、西瓜、哈密瓜……这些作物在这片荒芜的沙漠中茁壮地生长,上千亩的绿色种物出现在大片沙漠的背景下,大家无不感到神奇、震撼,感叹生命的顽强与科技的巨大效用。易志坚教授为同学们详尽地介绍了沙漠土壤化的杰出成果,在遏制了荒漠化的同时,沙漠改造后土地的产量也格外突出,每种农作物的产量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甚至是平均水平的两倍、三倍。

 

 

 易志坚向同学们提问:“为什么沙漠中无法种植作物?”不少同学认为是因为沙漠中缺水。“那是不是有了水,植物就能在沙漠中存活?”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亲眼见证了易志坚教授的“沙变土”实验。首先他在普通的沙地上倒水,水很快就渗透得无影无踪——沙地可怜的保水能力,正是普通沙地上植物无法浇水就成活的原因;接着,易教授在沙土里加入了一种“神秘物质”,然后再浇上水,这回水并没有很快渗走,而是留在了地面——沙地的保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易教授还展示了沙子和泥土在干燥和湿润状态下力学性质和流动性能的显著差异,并介绍了“沙变土”背后的科学原理:在沙子颗粒中添加一种植物纤维素黏合剂,生成万向约束关系,使得原本呈分散状态的沙粒变成了加水就形成流变体、干燥就结成块状固体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23日下午,易志坚教授在基地会议室为同学们做了一场题为《力学治沙——跨学科创新之路》的报告,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经历,以及选择跨界治沙的心路历程。当真正看到力学理论成功应用于治沙实践时,他感到无比激动和欣慰。易志坚向同学们展示了沙漠演变为农田的过程以及力学在这项成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特别提到,沙漠土壤化就是力学的工作,其本质就是关于颗粒物质力学的研究。易志坚勉励同学们,要“敢于跨界,敢闯无人区,用科学原理和事实说话”。他生动的诠释了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由此产生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国家需求,另一方面实现自身价值。这是一堂别开生面而又意义深刻的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学们从易志坚教授的精彩讲述中感受到他对于科学研究的热忱、对力学治沙的一片赤子之心

 同学们积极与易志坚教授进行提问交流,易志坚均给予耐心细致而又风趣易懂的解答。交流中,易志坚教授还特别强调了力学思维和力学基础的重要性,比如他用双力学参数设计了新一代混凝土材料,拥有更高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更加耐用可靠,以及他在力学思维的启发下研制了颗粒物质约束技术,为沙漠土壤化打下基础。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报告会结束后,执行院长吴恒安向易志坚教授赠送了学校纪念品。

 最后,全体师生一起下田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在易教授团队的指导下,大家了解了各类作物的基本情况,共同体验了采摘收获的喜悦。劳动过程中,易教授还为同学们展示了经过“土壤化”的沙地所拥有的独特“倒状结构”——普通的土壤是上松下紧,即上面的孔隙率和透气性都好于下面,而“倒状结构”则反过来,使得植物的根系和生长在普通地面上的大不相同。这种神奇的结构使得农作物的根系特别发达,很多时候能够超过在普通土地上的产量。

 

 经过此次研学活动,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最美科技工作者”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科学家精神,亲身领略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强大力量;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力学学科对应用学科和工程实践的基础性、支撑性、交叉性作用。同学们表示,一定会将此行的收获和感受转化为未来学习和创新的动力,努力敢闯、敢拼、做实事,不断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工程科学学院)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路443号
邮编:230027电话:0551-6360773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程科学学院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