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工会
    • 现任领导
    • 学院党委
    • 院办公室
    • 历届领导
    • 规章制度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教学委员会
    • 人才引进委员会
    • 学生工作委员会
  • 系别设置
    • 近代力学系
    •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 教育培养
    • 人才培养
      • 科技将军
      • 两院院士
    • 学科建设
      •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文档下载
    • 院实验教学平台
  • 师资队伍
    • 副教授 - 工程与材料...
    • 副教授 - 热科学和能...
    • 副教授 - 精密机械与...
    • 副教授 - 近代力学系...
    • 教授 - 工程与材料科...
    • 教授 - 热科学和能源...
    • 教授 - 精密机械与精...
    • 教授 - 近代力学系(5...
    • 院士
    • 教授
    • 副教授
    • 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 大师讲席教授
  • 党建园地
    • 党务问答
    • 党务知识
    • 文档下载
  • 学生工作
    • 新闻中心
    • 奖学金
      • 助学金
      • 奖学金
    • 院团委
    • 院学生会
      • 学生会概况
    • 院研究生会
      • 研究生会概况
  • 招生就业
    • 本科生招生
    • 研究生招生
    • 就业信息
  • 科学研究
    • 学院级重点实验室
    • 校级科研机构
    • 院、省、部级科研机构
    • 科研动态
    • 科研机构
    • 科研获奖
    • 项目及专利

学校举行“多能互补能源转化”研究中心启动仪式暨金红光院士报告会

发布时间:2020-09-29浏览次数:673

9月27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多能互补能源转化”研究中心启动仪式暨金红光院士报告会在西区3B103教室举行。校党委书记舒歌群出席会议,校人力资源部、工程科学学院有关领导,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师生参加了仪式。仪式由工程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吴恒安主持。

吴恒安首先宣读了金红光院士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兼职教授与“多能互补能源转化”研究中心主任的文件,并介绍了金红光院士的教育及工作背景,以及在能源动力等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

仪式上,党委书记舒歌群向金红光院士颁发了兼职教授聘书和“多能互补能源转化”研究中心主任聘书,并与金红光院士一起共同为“多能互补能源转化”研究中心揭牌。

舒歌群书记在讲话中首先对金红光院士应邀出任我校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兼职教授及“多能互补能源转化”研究中心主任表示感谢。他说,金院士作为国际能源领域的知名专家和我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的理事长,必将对我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舒歌群指出,要以中国科大-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多能互补能源转化”研究中心成立为契机,继续推进“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紧密联合,努力培育一流创新型人才。舒歌群说,我校一批青年教师即将参与到“多能互补能源转化”研究中心的工作,希望老师们积极投入,按照中心确定的研究方向,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研究中心的学术水平。

“多能互补能源转化”研究中心主任、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兼职教授金红光院士在讲话中对“多能互补能源转化”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回顾了中国科大和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历史渊源以及长期的合作,希望通过研究中心的成立,进一步加强科教融合,推动中国科大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

启动仪式结束后,现场播放了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我校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首任系主任吴仲华先生的纪录片,再现了吴先生在科教报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随后金红光院士做了题为“总能系统概论”的学术报告,从总能系统到能源综合梯级利用,全面介绍了能源动力系统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具体实例,详述了不同能源梯级利用方法与应用。

报告结束后,金红光院士还与工程科学学院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相关青年教师举行了座谈,就“多能互补能源转化”研究中心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金红光院士简介:

金红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期从事力学和能源动力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建立了燃料化学能梯级利用和多能源互补的能质理论,提出了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等。发现了燃烧中CO2定向迁移的新现象,提出了捕集CO2的化学链燃烧动力系统。在燃料化学能有序释放、聚光太阳能热化学发电、无火焰燃烧等方面,为燃料源头节能和控制温室气体做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担任国际学术期刊Applied Energy、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的Subject Editor、Guest Editor和编委。现任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路443号
邮编:230027电话:0551-6360773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程科学学院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