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工会
    • 现任领导
    • 学院党委
    • 院办公室
    • 历届领导
    • 规章制度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教学委员会
    • 人才引进委员会
    • 学生工作委员会
  • 系别设置
    • 近代力学系
    •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 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
    •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
  • 教育培养
    • 人才培养
      • 科技将军
      • 两院院士
    • 学科建设
      •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院实验教学平台
  • 师资队伍
    • 副教授 - 工程与材料...
    • 副教授 - 热科学和能...
    • 副教授 - 精密机械与...
    • 副教授 - 近代力学系...
    • 教授 - 工程与材料科...
    • 教授 - 热科学和能源...
    • 教授 - 精密机械与精...
    • 教授 - 近代力学系(5...
    • 院士
    • 教授
    • 副教授
    • 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 大师讲席教授
  • 党建园地
    • 党务问答
    • 党务知识
    • 文档下载
  • 学生工作
    • 新闻中心
    • 奖学金
      • 助学金
      • 奖学金
    • 院团委
    • 院学生会
      • 学生会概况
    • 院研究生会
      • 研究生会概况
  • 招生就业
    • 本科生招生
    • 研究生招生
    • 就业信息
  • 科学研究
    • 学院级重点实验室
    • 校级科研机构
    • 院、省、部级科研机构
    • 科研动态
    • 科研机构
    • 科研获奖
    • 项目及专利

973首席马隆龙、赵黛青研究员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7-03-16浏览次数:439

 

   3月13日下午,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我校兼职教授、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马隆龙研究员和赵黛青研究员分别为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师生做了题为“生物质产业技术发展展望”、“微型能源动力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展望”的学术报告,相关师生积极参与此次报告会,报告会由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主任裴刚教授主持。

   马隆龙所长全面介绍了生物质能源的背景及其应用技术。他指出,我国生物质资源量大面广,但目前其占总资源的消费比很低,提升空间很大。生物质能源由于其本身特性,较其他能源形式,在环境保护,缓解农业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具有独特优势。目前在生物质能源利用方面,围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等多种利用形式开发了一系列生物质能源技术。马隆龙所长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多种生物质能源转化方式,并对每种转化方式的技术难题做了相应的说明。最后马隆龙所长结合国家的“十三五”的规划,通过介绍国家的生物质能源政策,进一步向师生们介绍了未来几年生物质发展的具体方向及发展目标。

   赵黛青研究员从微型能源动力系统的需求,类型,研究的技术难题以及其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介绍。目前,由于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民用以及国防产品微型化的趋势驱动对于微型能源动力系统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系统有:燃气轮机、汪克尔转子发动机、活塞式发动机、转动式发动机。与传统动力系统相比,微型能源动力系统由于其比表面积大,流动雷诺数低导致其存在热工转化效率低,系统运行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对于微尺度的理论研究显得至关重要。赵黛青研究员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研究中的科学问题并以多个实验为例介绍了目前的研究进展。

   在报告结束后,师生们就生物质利用的传热传质问题以及微型能源动力系统问题和马隆龙、赵黛青研究员进行了热烈探讨。

 

   马隆龙,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博导,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十二五”863 计划“农林生物质高效转化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科技部现代农业领域“十二五”战略研究与规划专家组成员,“生物质能源专项规划”专家组组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国家能源生物燃料研发中心主任。

   赵黛青,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入选者,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人大常务委员会环保咨询专家,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路443号
邮编:230027电话:0551-6360773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程科学学院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