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下午,中国科大西区师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掌声不断,“纪念钱学森先生百年诞辰”系列活动第三、第四场报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童秉纲和清华大学教授朱克勤应邀为我校师生分别作“学习、思考、实践、感悟——纪念钱学森先生百年诞辰”和“钱学森教育思想探索与实践——清华学堂计划之《钱学森力学班》”的报告。 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鹿明主持,近200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童秉纲院士在报告中说,从20世纪开始,随着航空技术的崛起,造就了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和其后的GALCIT学派,推动了空气动力学等应用科学紧密结合航空技术的同步快速发展。由此形成了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及其相关的办学理念。
童秉纲院士说,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要求创造工程技术理论。早在1940—1950年代,钱学森就预见到,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正在兴起,他拓展了应用力学的概念,认为应该大力发展一批包括应用力学在内的应用科学,统称为技术科学。从而在人们原来划分的自然科学(指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两个层次之间增加了一个技术科学层次。钱学森主张,技术科学的研究目标是“创造出工程技术的理论”。童秉纲院士还以自己的研究团队开展的“中小型昆虫拍翼非定常空气动力学模型理论研究”和“尖化前缘气动加热受稀薄气体效应的工程理论”为例,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童秉纲院士强调,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的创办,是钱学森先生培养“技术科学”人才办学思想的一次科学实验。从近代力学系成立之日起,钱先生就把培养技术科学研究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根据当时发展尖端科学和“两弹一星”事业的需要,钱先生为近代力学系设置了高速空气动力学、高温固体力学、化学流体力学和土及岩石力学等4个专业。他为近代力学系设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前三年的基础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而,钱先生聘请了最好的教授讲授这些课程,如严济慈、钱临照先生讲普通物理,吴文俊先生讲高等数学,蒋丽金先生讲普通化学等。钱先生曾幽默地对第一届学生说,这是我为你们搬来的几门“重型大炮”。到1962年第一届学生上专业课时,各种铅印的教材已经发到学生手中。到1965年,已经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培养高速空气动力学人才的、有科大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和一套特色教材。这些教材代表了当时国内的最高水平,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
童秉纲院士执教近60年,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领域取得过显著的成就,并曾协助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建设了我校流体力学的专业教学体系,是力学界的老前辈。报告会上,童秉纲院士还愉快地回忆起为近代力学系首届学生集中补习力学基础课和中国科大流体力学博士点建设的早期经历,与大家共同分享了他的人生感悟。
童秉纲院士用“艰苦求学,国难当头;投身建设,岁月良多;逆境很长,挨批挨斗;很晚创业,小有成就”来形容自己的人生经历。1950年,童秉纲自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哈尔滨工业大学,并读研究生,然后留校任教,后受到批判、挨整长达5年。“文革”期间,童秉纲又被以“漏网右派”的名义进行专政,关押1年,劳改2年半,受尽了折磨,经历了多次生死考验。在逆境之中,童秉纲始终坚守科研之心,开朗豁达,处之泰然,令人钦佩不已。已经84岁高龄、59年的教学经历的童秉纲院士还列出自己的座右铭与大家共勉:“孜孜求实不断前行,低调做人名利烟云,以诚待人和谐合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朱克勤在报告中,着重就钱学森对新中国教育的贡献、钱学森对新中国教育的思考、钱学森力学班的培养理念、钱班要直面《钱学森之问》等进行了阐述。他说,钱学森对新中国教育的贡献,除了创办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外,还包括举办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1957年,高教部与中科院联合在清华大学创办工程力学研究班。钱学森为第一主持人,并亲自讲授“水动力学”和“宇航工程讲座”。从1957年至1962年,工程力学研究班共办了3届,其中流体力学专业两年制研究生105人,为我国培养了急需的力学骨干人才。
朱克勤介绍说,2009年,清华大学推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共有六个清华学堂班,并设立“清华学堂首席教授”和“清华学堂项目主任”岗位。钱学森力学班就是其中唯一以科学家命名的清华学堂班。2010年,清华学堂班进入国家“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清华百年校庆前夕,“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启动仪式。清华大学举办钱学森力学班,就是要学习钱老的科学远见、学习钱老的严谨治学、学习钱老的爱国情怀。
朱克勤还介绍了钱学森力学班的学制和课程的改革,他表示,创办钱学森力学班,目前已经形成的共识,首先是兴趣、热爱甚至是狂热的探知欲;其次是基础,涵盖扎实、后劲、适应性、跨学科发展能力;第三是素质方面,交流、心态、志向、毅力、团队精神;第四是具有远见,包括前瞻性、关键科学问题、国家重大需求等。
报告会上,鹿明代表学校向童秉纲院士、朱克勤教授赠送了个性化纪念品。童秉纲院士还热情回答了学生的提问。
报告会结束后,学生代表走上台来,向两位教授献花。
童秉纲院士、朱克勤教授的精彩报告,获得了与会者长时间热烈地掌声。
童秉纲,著名力学家、教育家,1927年9月28日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人。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1953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讲师及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1961年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曾先后担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协助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建设了中国科大流体力学的专业教学体系。1981年担任教授,受聘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86年到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至今。童秉纲曾历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副会长、副理事长,原国家教委工程力学专业教材委员会委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现担任几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开放实验室的学术委员。1997年10月童秉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克勤,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198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89年-1994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副教授,1994年至今为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先后在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Journal of Non-Newtonian Fluid Mechanics, Physics of Fluids, Tribology International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英国皇家学会 Fellowship;2008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jpg